您现在的位置是:地方政策地方政策

关于印发《无锡市加快发展以物联网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的通知

2020-06-01 09:17:26地方政策人已围观

简介立足自身比较优势和未来发展趋势,加快发展以物联网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推动 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物联网的深度融合发展,建设全国领先的物联网技术创新核心区、产业发展集聚区和应用示范先导区,把我市打造成为全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标杆城市和数字产业化发展的领跑者。

​无锡市加快发展以物联网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 年)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日益深入并颠覆性地改变全球经济发展模式,重塑国际竞争新格局。我市以物联网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成效明显,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物联网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为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为引领全力打造无锡现代产业发展新高地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要求,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以物联网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特制订本行动计划,实施期限为 2020-2022 年。

一、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把握全球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发展趋势和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按照国家和省有关部署,结合无锡实际,统筹推进国家传感网创新范区新一轮规划建设,协同推进物联网、车联网、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服务、大数据和云计算、5G、人工智能、信息安全和区块链等领域建设发展,促进新型信息消费扩大和升级,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全力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核心区、产业发展集聚区、应用示范先导区。

(二)发展目标  

立足自身比较优势和未来发展趋势,加快发展以物联网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推动 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物联网的深度融合发展,建设全国领先的物联网技术创新核心区、产业发展集聚区和应用示范先导区,把我市打造成为全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标杆城市和数字产业化发展的领跑者。

——产业规模发展壮大。到 2022 年,全市物联网产业年均增长 13%,产业规模达到 3600 亿元;集成电路产业年均增长 7.5%,产业规模达到 1500 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年均增长 12%,产业规模达到 1700 亿元;大数据和云计算产业年均增长 15%,产业规模达到 300 亿元;车联网产业规模达到 500亿元;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 150 亿元。(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大数据管理局)

——骨干企业做大做强。以产业链集聚为核心,加大领军型企业培育力度,加大力度培育引进一批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各行业或细分领域内具有较高知名度、规模技术领先、产品优势突出、创新能力强的龙头骨干、专精特新和创新型企业。到 2022 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增销售超百亿元企业 2 家、超 50 亿元企业 4 家、超 10 亿元企业 15 家以上、超亿元企业 50 家以上,新增专精特新企业 100 家,新增上市企业 15 家左右,净增高新技术企业 300 家以上,培育“雏鹰”企业 1000 家、“瞪羚”企业 300 家、“准独角兽”企业 50 家。(责任单位:各市(县)区政府、无锡经开区管委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大数据管理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

——重点产品形成优势。在物联网、集成电路等领域持续深耕、厚植优势,重点研发产业链各环节标志性产品,力争列入省级以上重点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产品相关目录产品 15 项,新增全国集成电路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项目 20 件。在软件、大数据和云计算、5G、人工智能、信息安全和区块链等领域培育一批具有品牌知名度、市场占有率的高质量产品,打造一批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新型信息消费的拳头产品。新增江苏省优秀软件产品“金慧奖”10 件、江苏省首版次软件产品 20 件。(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大数据管理局)

——技术标准持续提升。加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各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和研发,在物联网、高端芯片、射频识别、基础软件、工业 APP、信息安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集中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到 2022 年,累计新建 20 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 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主导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或联盟标准 30 项,新增相关专利 2500 项。(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大数据管理局)

——载体平台水平提升。加快共性技术、技术标准与检测认证、应用推广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到 2022 年,新增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 3 个以上,培育特色鲜明、功能完善、资源共享的特色产业园区(小镇)3 个以上。(责任单位:各市(县)区政府、无锡经开区管委会,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大数据管理局) 

二、重点领域 

1. 物联网。以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新一轮发展规划 纲要为统领,打造世界级物联网产业集群。聚焦重点领域围绕物联网核心产业链,重点发展智能硬件、信息服务、系统集成及应用服务等核心产业。坚持差异化、错位式发展,持续夯实以新吴区为核心,滨湖区、梁溪区为重点的“一核多元”物联网产业发展格局,引导有基础、有条件、有资源的地区建设物联网专业园区和特色小镇,以点带面突破推进。推动核心技术突破坚持协同创新,积极开展共性关键技术和跨行业融合性技术研发,重点突破智能和微型传感器、超高频和微波射频识别(RFID)、地理位置感知等感知技术,以及近距离无线通信、低功耗传感网节点、人机/机器智能交互(M2M)终端、异构网络融合、网络管理等传输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重点研发生产基于 MEMS 工艺、薄膜工艺技术形成的敏感芯片。推进融合应用,以物联网、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技术融合应用为突破,以具备商业运营模式的广域覆盖应用为重点,在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汇集共享、智慧应用整合提升等方面持续发力。(责任单位:各市(县)区政府、无锡经开区管委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大数据管理局)

2. 车联网。高水平建设国家级江苏(无锡)车联网先导区。推进 C-V2X 城市级示范应用项目建设,全面升级完善无锡市区 1200 平方公里的双模 C-V2X RSU、智能交通标志牌、信号系统等路侧智能化基础设施。加强技术产品研发,重点攻克和掌握雷达传感器、车规级芯片、边缘计算、V2X 基础能力平台等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标志性的战略产品,构建完整的标准体系及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探索车联网商业运营,进一步丰富公共管理、行业应用和个人服务等场景的车联网应用。推进车联网产业发展,围绕车规级传感器、执行控制部件、C-V2X通信、新型交通设施等领域,打造重点产业链条,进一步强化各地区优势领域特长,推进车联网产业链完善与创新。打造新吴区慧海湾小镇、南山车联网小镇、滨湖区山水城、经开区雪浪小镇等多元化差异化发展载体,加强产业集聚,挖掘车联网产业链深度。(责任单位:锡山区政府、滨湖区政府、新吴区政府、无锡经开区管委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中国移动无锡分公司)

3. 集成电路。重振国家微电子南方基地雄风,重点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核心产业,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装备、材料两大配套产业,积极培育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集成电路 IDM (垂直整合型)企业。设计环节:注重创新创业型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培育,做大做强以消费类、工业类为主的模拟芯片,重点围绕物联网、5G 通信、人工智能、汽车电子、智慧能源等高端新兴领域,推进传感器芯片、通信射频芯片、高端装备核心芯片、IGBT 功率半导体等高端产品的生产应用。制造环节:重点引进和推动 12 英寸芯片生产线技术不断升级,继续发展 8 英寸特色工艺生产线及第三代半导体生产线。封测环节:重点发展系统封装(SIP)、晶圆级封装(WLCSP)、多芯片组件(MCM)等先进封装测试技术,突破快速封装、陶瓷封装、3D 封装等特种封装技术。配套环节:优先发展大硅片、化合物圆片、电子化学试剂、光刻胶、特种气体,以及以引线框架、键合丝、封装基板为主的相关封测材料;大力发展光刻机、刻蚀机、薄膜沉积设备、离子注入机、化学机械抛光(CMP)等关键设备。(责任单位:各市(县)区政府、无锡经开区管委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 

4. 软件和信息服务。创建国家级物联网特色中国软件名城。聚焦重点领域,发展基础软件、应用软件、工业 APP 等软件产品,信息系统集成、云服务、大数据、集成电路设计等信息技术服务,装备自动控制产品、生物特征识别装置、数字智能设备等嵌入式系统软件。加强技术研发,推进基础软件、工业 APP、云服务、大数据、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系统软件等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提升软件和信息技术水平。拓展产品应用,培育一批用户基础扎实、技术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广阔的软件产品和应用解决方案,进一步拓展软件助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赋能智慧城市和智能制造的应用领域。构建产业生态,加快构建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体系,依托江苏省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生态基地,推进包括国内芯片、整机、数据库、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安全厂商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培育自主品牌,补齐产业链条,形成国产软硬件信息产品适配及迭代升级的产业生态,促进信息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责任单位:各市(县)区政府、无锡经开区管委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大数据管理局、市科技局)

5. 大数据和云计算。发挥国家首批云计算创新服务试点城市优势,打造大数据和云计算产业发展高地。加强产业发展引导,重点支持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挖掘、安全保障、云计算平台等重点领域的研发与产业化,如国产通用型云操作系统等项目,推动大数据和云计算在各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应用。支持面向数据资源、大数据产品、大数据平台、大数据服务能力等方面的测试测评服务。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在虚拟化技术、云计算平台核心中间件、大型网络安全、大型系统性能评测、分布式海量数据存储与管理领取取得突破。打造产业发展集聚区,加快大数据、云计算产业园区发展,高质量建设太湖新城大数据产业园、易华录数据湖产业园等,探索建设区域性数据交易中心。支持有实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开展兼并重组,集聚产业链各环节和上下游企业抱团发展,打造以龙头骨干企业为核心的产业生态圈。(责任单位:各市(县)区政府、无锡经开区管委会,市大数据管理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

6. 5G 产业。组织实施《无锡市 5G 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推进 5G 在生产生活领域的广泛引用,打造国内 5G 产业发展的品牌核心区。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独立组网模式 5G 网络建设,加快现有基站 5G 改造,同步实施光纤接入网层级优化和升级扩容,加快实施云服务平台、工业网关、网络设备等各类设施的 IPv6 改造升级。至 2022 年,累计建设 5G 基站不低于 10000 个,基本实现 5G 网络市域全覆盖、重点区域深度覆盖。推进 5G 产业发展,构建 5G 基础元器件完整产业链,布局 5G 新型终端模组产业,强化 5G 网络配套产业,强化5G 支撑产业链优势,加强龙头企业引培,推动 5G 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提升 5G 技术研发实力,开展 5G 全产业关键技术研究,着力突破基于 5G 的高精度室内定位、确定性网络、高精度时间同步、安全态势感知等技术,重视 5G 网络安全技术研发,打造一批服务于 5G 产业及应用的软件研发创新园区。培育 5G 发展生态,引导产业集聚度高、数字化基础好、升级改造意愿强烈、示范带动作用大的重点制造园区和优势特色行业骨干企业,共同创建面向行业的融合应用示范园区(标杆)。引导和鼓励建设应用成效好的行业重点企业和运营商、科研院所组成联合体,共同建设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为有需求的企业提供内网升级改造、技术标准验证、核心设备测试、应用服务创新和咨询培训等公共服务。(责任单位:各市(县)区政府、无锡经开区管委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中国电信无锡分公司、中国移动无锡分公司、中国联通无锡分公司、中国铁塔无锡分公司、江苏有线无锡分公司)

7. 人工智能。依托物联网产业发展优势,打造具有特色区域品牌的人工智能产业高地。加强创新研发,建设江南大学、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等基础研究平台,面向人工智能操作系统、深度学习、模式识别等基础技术攻关,初步建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人工智能研发体系。加强国际和区域合作,推动人工智能共性技术、资源和服务的开放共享。推动产品开发,智能传感器、VR/AR、神经网络芯片、开源开发平台等关键核心产品形成突破,重点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无人机以及医疗影像辅助诊断系统和视频图像识别系统,自动驾驶和视频图像识别产品力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加快集成应用,引导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交通、健康和城市安全等领域。重点鼓励复杂环境识别、新型人机交互等人工智能技术在关键装备中加快集成应用,智能化生产、大规模个性化定制、预测性维护、无人值守等新模式的应用水平明显提升,初步建立全市人工智能产业、研发和服务体系。(责任单位:各市(县)区政府、无锡经开区管委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

8. 信息安全和区块链。提升全市信息安全保障能力。聚焦重点领域,发展网络与边界安全、终端与数字内容安全、工控安全等信息安全产品及服务。依托江南计算所等科研机构和院所,加大信息安全龙头骨干和特色企业的培育和发展。加强关键技术创新,推进云服务安全、数据防泄漏、APT 攻击检测防御、威胁情报收集和分析、隐私保护等领域的技术攻关,加强物联网架构安全、异构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个人信息安全等自主可控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推动技术融合应用,加快信—息安全技术和服务在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应用,增强信息基础设施、重大系统、重要信息的安全保障能力。布局区块链产业,完善技术标准,加强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非对称加密算法、智能合约等区块链技术攻关和标准制定。加强产品研发,重点发展数据共享、电子存证、供应链管理、产品溯源等区块链产品,打造一批拥有国内先进技术水平的公有链、私有链、联盟链平台产品。推广技术应用,推进区块链产品在政务、金融、工业、物流、医疗、法律等行业领域的应用。(责任单位:各市(县)区政府、无锡经开区管委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委网信办、市公安局、市科技局)

三、重点任务 

(一)培育各类企业主体  

1. 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围绕各重点领域产业链图谱及招商指导目录,有针对性的开展招商活动,力争引进一批拥有国际前沿技术、国内领先的企业集团。围绕“感知、链接、平台、应用、安全”等重点环节,完善重点企业培育库,遴选并重点培育一批发展前景好的产业链骨干企业和平台型企业。鼓励和推动现有龙头骨干企业围绕产业发展的前瞻领域和重点方向,强化自主创新,开展资源整合、并购重组、上市挂牌等,进一步向产业链高端发展,打造产业发展“高峰”。(责任单位:各市(县)区政府、无锡经开区管委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大数据管理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

2. 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在能源、医疗、交通、环保等重点领域招引、挖掘并扶持一批具有优势或潜力的“专精特新”物联网中小企业,建立重点企业动态培育库,分业指导、分类施策,加大产业对接、政策支持、挂钩联系等服务力度,推动企业找准定位、深耕主业,尽快突破孕育期、培育期,进入成长期、爆发期,新引进车联网、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重点骨干企业不少于 200 家,培育 100 家左右细分行业领域的隐形冠军和领跑者。(责任单位:各市(县)区政府、无锡经开区管委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大数据管理局)

3. 培育创新型企业。深入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攀登攻坚计划,扎实推进“雏鹰”企业、“瞪羚”企业、“准独角兽”企业的入库培育及遴选评价,通过靶向培育、精准扶持,支持中小企业研发掌握核心技术和产品,加速培育造就一批真正掌握核心技术、处于行业价值链高端、综合竞争力强的创新型龙头企业。强化科技招商,聚焦科技发展薄弱环节,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保障体制,积极搭建创新创业活动平台,不断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推动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应评尽评”,每年净增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高新技术企业不少于 100 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持续提升。(责任单位:各市(县)区政府、无锡经开区管委会,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大数据管理局)

(二)打造产业发展载体

4. 建设物联网特色小镇。加强规划设计,坚持特色化、差异化建设思路,围绕综合集成应用推进鸿山物联网特色小镇建设;围绕物联网、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产业推进雪浪小镇建设;围绕智能传感器全产业链推进慧海湾小镇建设;围绕车联网产业发展推进南山车联网小镇建设。引导各类重大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相关典型案例及创新案例优先在物联网小镇试点应用。加大特色小镇挖掘培育力度,新增 3 个专业领域特色园区(小镇)。(责任单位:锡山区政府、新吴区政府、无锡经开区管委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大数据管理局)

5. 发展特色产业园区。整合各方资源,建设物联网、集成电路、软件、车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安全、智能传感器、智能装备、智能交通等一批特色鲜明的专业化产业园。江阴市重点建设国家集成电路封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宜兴市重点推动集成电路材料产业园和环保物联网产业园建设发展;梁溪区重点建设发展扬名传感信息园、易华录数据湖产业园;锡山区依托锡东新城商务区,集聚发展工业互联网、车联网、人工智能、高端软件等信息智能化产业;惠山区加快省级惠山软件园发展,建设江苏数字信息产业园华清创智园、泰基众星智能装备产业园;滨湖区重点推进无锡(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建设,打造山水城科教产业园打造信息安全、车联网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无锡数据港产业基地;新吴区重点推进无锡(国家)软件园争创中国软件名园,推动智能传感器产业园(中国传感网创新园)、无锡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朗新科技产业园、北邮国昊物联科技生态园、智慧体育产业园等加快发展;无锡经开区依托雪浪小镇、无锡(国家)智能交通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园、新发数字经济创新中心等,重点发展物联网、车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产业。(责任单位:各市(县)区政府、无锡经开区管委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大数据管理局)

(三)加强创新示范应用 

6. 推动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深度应用。坚持示范引领,加强统筹协调,推进无锡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聚焦车联网与智能交通、医疗健康、环保、城市安全、工业、金融等重点领域,高水平建设一批重大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和各行业领域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推进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城市智能化水平。推进车联网(C-V2X)城市级示范应用项目二期建设,建设车路协同应用场景 100 个以上。加快推进城市大数据中心三期以及智慧环保二期、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数字人社、应急管控、智慧城管等重点领域示范项目的建设。至 2022 年,引导实施具备国家行业示范效应的重点应用项目 5 项,具有区域和行业影响力的典型应用项目 100 项。(责任单位:各市(县)区政府、无锡经开区管委会,市大数据管理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7. 推动物联网技术在生产制造等领域的重点应用。实施《 无 锡 市 工 业 互 联 网 和 智 能 制 造 发 展 三 年 行 动 计 划(2020-2022 年)》,利用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重点围绕关键工序智能化、生产过程智能化控制、供应链优化、安全生产等环节,每年推进 100 个智能化改造重点项目,不断提升企业智能化水平,推动智能制造新模式在各行业进一步发展。(责任单位:各市(县)区政府、无锡经开区管委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8. 推动 5G 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以示范应用为先导,着力构建服务范围辐射全市的 5G 公共技术服务、5G 应用孵化对接、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等 3 类特色平台,围绕工业互联网、车联网、新媒体、智慧城市等领域打造 4 个行业应用标杆,在智能车间、港口运营、远程医疗、农产品养殖、交通出行等生产生活领域精心打造一批 5G 行业应用特色场景。(责任单位:各市(县)区政府、无锡经开区管委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中国电信无锡分公司、中国移动无锡分公司、中国联通无锡分公司、江苏有线无锡分公司)

(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9.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强化企业主体创新地位,鼓励重点领域龙头企业联合产业链企业开展协同创新,重点在物联网、集成电路、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信息安全等领域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和“杀手锏”技术。加快建设无锡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国家高性能计算应用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先进封装与系统集成制造业创新中心、无锡先进技术研究院、国家传感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重大平台。鼓励在锡高校、科研机构和相关企业参与国内外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各领域关键技术研发,重点加强集成开发环境(IDE)、电磁仿真设计、超融合云操作系统、办公软件、新型虚拟化技术、工业APP、区块链等技术攻关和标准制定。每年新立项产业前瞻与关键技术重点研发项目 10 项以上。(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大数据管理局)

10. 推进专利标准工作。重视物联网、车联网等相关领域的专利研究和标准建设,围绕创新链培育体系化创新成果,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积极参与国际国内信息化领域的标准化工作。支持江苏省物联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设,加强标准制定测试认证,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积极参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综合标准、基础共性标准制定,在物联网、车联网等细分领域推动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联盟标准等各类标准的制定,主导或参与制订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各类标准 30 项。实施物联网知识产权战略,优化物联网产业知识产权专题数据库及专家库,完善物联网产业专利池。全面推进信息技术服务标准(ITSS)建设、宣传推广、应用示范等工作,推动 30 家软件企业通过 ITSS 三级以上资质认证。(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大数据管理局)

11. 推动技术成果转化。聚焦重点领域,创新成果产业化机制,组织实施重大成果转化计划,集成推进一批创新水平高、产业带动性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产业化,每年新立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5 项以上。支持各类信息化产业和技术联盟发展,促进资源共享、产需对接和产业合作。加快建设东南大学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和无锡国际校区,打造微纳加工与测试公共平台、高端芯片与微系统创新中心。充分利用中科院微电子所、中科芯微电子学院、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等在锡院校和科研院所的重要作用,推动科技成果外溢。推动院士工作站、海外引才工作站、海外孵化器等建设布点,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势领域,联合本地企业和机构开展合作攻关。(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大数据管理局)

(五)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12. 招引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超前布局谋划,着力“补链、强链、延链”,加大产业链薄弱环节招商力度,对接知名跨国公司、大型央企、民营龙头企业以及上市公司等,实施精准招商,引进一批有分量、有影响、能支撑、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或总部型、品牌型、创新型产业项目,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和增长后劲。(责任单位:各市(县)区政府、无锡经开区管委会,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大数据管理局)

13. 推进一批产业项目建设。加快推动华虹无锡基地项目、海力士二工厂项目、宜兴中环大硅片项目、海辰 M8 晶圆制造项目等一批投资超 100 亿元重大项目的建设,尽快实现稳产增产。重点支持中电海康无锡总部、启明星辰物联网安全总部、浪潮数据无锡基地、中科光电总部基地、锡产微芯全球总部、朗新科技产业园、先导集成电路装备与材料产业园等一批产业合作项目建设。大力推进长电先进封装项目、华润上华集成电路扩产项目、连城凯克斯半导体高端装备研发制造项目、博世智能网联创新体验中心、博世中国创新与软件开发中心、华为车联网联合创新实验室、先进技术研究院“一院一所”产业化、国产通用型云操作系统产业化、无锡捷普电子 5G 电子元器件、中加区块链研究院、阿斯利康智慧医疗中心等强链补链项目和创新型项目建设。(责任单位:各市(县)区政府、无锡经开区管委会,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大数据管理局、市科技局)

(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14. 高水平搭建产业交流平台。突出市场化、专业化方向,高质量办好世界物联网博览会,打造行业交流高端平台。举办省“i 创杯”暨无锡“iPark”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国无锡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行业赛等活动,促进产业交流对接。充分利用世界互联网大会、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世界半导体大会、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中国(南京)国际软件产品和信息服务交易博览会等行业重大活动平台,组织企业参展参会。依托无锡市产业协作配套活动机制,做好产业推介、合作交流以及协作配套活动。依托重点板块和园区,实施市、区、园区三级联动,加强与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成都、西安等地的交流合作,开展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活动。(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大数据管理局、市商务局、无锡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各市(县)区政府、无锡经开区管委会)

15. 高标准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依托无锡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物联网综合服务平台,整合全市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资源,打造涵盖应用示范平台、产业培育平台、智库支撑平台、技术创新平台等的公共服务综合平台。建设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产业领域公共服务平台,不断提升集成电路“芯火”双创基地(平台)、智能交通综合测试基地等国家级行业重点平台的服务能力,推动华进半导体封装先导技术研发中心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华为软件开发云创新中心、泰尔无锡实验室等专业平台加快建设,实现技术、人才、资金、市场等产业要素的集聚和技术、标准、检验检测等能力的提升。(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大数据管理局、市科技局、无锡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各市(县)区政府、无锡经开区管委会)

16. 高层次实施人才引培。依托“太湖人才计划”系列政策,做好人才规划,加大对高端人才和行业紧缺人才招引的支持力度,在人才奖励、人才落户等方面研究出台具有吸引力的政策措施,在职称评定、子女入学等方面加强服务保障。举办才交会、百企千才高校行、物联网高层次人才无锡洽谈对接会等活动,加强各领域优秀人才特别是优秀青年人才的引进工作。支持在锡高校、科研院所等与欧洲微电子研究中心(IMEC)等国内外知名研发机构和高校开展合作,依托重大专项、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加快集聚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组织开展院士专家把脉问诊、专业技术人才培训、信息服务人才跨界交流等活动,吸引一批行业顶级专家汇聚无锡。支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优化学科资源配置,设立新一代信息技术相关专业,与本地企业进行合作,联合培养各领域专业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大数据管理局,各市(县)区政府、无锡经开区管委会) 

四、保障措施  

1. 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全市以物联网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围绕完善工作机制和落实产业发展规划等方面,统筹开展相关工作,进一步提高工作管理水平,制定考核和激励机制,有效整合产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行业协会等各类资源,建设产业发展智库。各地区、各部门各司其职,加强协调配合开展相关工作,形成共同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工作合力。积极支持相关领域产业协会、联盟等专业组织发展,为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提供有效支撑。(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大数据管理局、市工商联,各市(县)区政府、无锡经开区管委会)

2. 加大政策支持。以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为抓手,进一步聚焦产业发展、企业培育、技术创新、应用示范、产业生态等领域,突出重点、精准发力、持续推进,做好现有各领域专项政策的梳理修订,同时加强集成电路设计、智能传感器、车联网、5G、信创、信息安全等重点领域的发展政策研究。推动各地区结合自身实际,研究出台具有本地特色、灵活高效的配套措施,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政策精准发力、措施落实到位、作用有效发挥。(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大数据管理局、市财政局,各市(县)区政府、无锡经开区管委会)

3. 健全统计监测。健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统计制度,调整完善企业和产品统计体系。加强统计调查和分析,每季度对重点企业进行跟踪监测,对产业发展以及重点企业运营、重点产品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情况。(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大数据管理局、市统计局,各市(县)区政府、无锡经开区管委会)

4. 强化监督考核。制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目标考核任务,分年度制定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体系,确定重点工作考核任务并抓好督查检查。按照“月跟踪、季通报、年考核”的要求,抓好督促核查,将各级各部门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工作情况纳入全市统一的绩效考核体系。(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大数据管理局、市发展改革委) 

很赞哦! ()

随机图文

站点信息

  • 微信公众号:传感网创新示范区
  •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